縱橫捭闔:香港社會的代溝

近期有關對政制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看法,呈現出明顯的代際差異。泛民主派的動員,包括佔中和民間全民投票計劃,以至近日正在熱議的罷課等等,都獲得不少年輕人的參與。相反在建制派組織的活動中,例如反佔中遊行、保普選簽名運動,中年及以上人士的支持者比例則普遍較高。這種差異,其實正反映社會的一種代溝現象。

對於社會結構當中關於代際關係的研究,主要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視野進行分析。社會學通常注重家庭和社會的結構和制度層面來討論這個問題。相比之下,人類學的視野則更加注重文化的傳承、衝突、認同,以及代際之間的價值和行為差異等課題。由於我們現在要探討的是香港社會代際之間的價值取向問題,所以將以人類學的框架作為分析基礎。

香港人口的代際價值觀取向,套用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理論來分析,更多具有「同塑文化」(Configuration)和「前塑文化」(Prefiguration)類型的特徵。前者是指文化變化相對較快,當下文化代表着未來,所以年輕人更願意向同輩人學習,向老一輩學習的意願減少,同輩人正在取代上一輩成為重要的行為榜樣,社會上普遍相信新一代的行為將有別於前一代。

後者則更進一步,指出社會文化變化的速度讓人暈眩,代與代之間出現明顯的、普遍的文化斷層。米德稱之為「代溝」,或者是費孝通所形容的「世代間的隔膜」。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