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七示威遊行,被媒體查找出付錢予遊行者。事實證明個別例子是真的,大會亦承認,但在十多萬遊行者,這樣的情況至多是幾百人,影響不了遊行的規模;媒體執着以此來否定遊行所代表的民意,是以偏概全。
在回歸過渡期,北京在香港所培養的社會支持力量:其一是港商,其中大部分均有鄉土背景,由此而演變成許多以鄉籍為主的社團聯會。按性質而言,與以前的同鄉會或殖民地政府培養的街坊福利會差不多,只是多了在內地投資的新因素。但這個新因素並沒有把他們轉變為現代化的企業家,或把這些社團進化為公民組織。他們的思想還是很傳統,帶有封建時代鄉土社會的因素,請客吃飯送禮乃至出錢僱用人來辦事,便是慣例。
因此,雖然示威遊行的組織者強調禁止用錢僱人的行為,還是禁止不了。不過,即使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大遊行代表的民意基礎。
事實上,八一七遊行代表了建制派的轉變。一是不是用歌舞昇平來對抗反對派的示威遊行,而是同樣地以示威遊行來抗衡。二是示威遊行的組織、宣傳等愈來愈專業化;周融的作用是改變建制派傳統論資排輩的封建作風。只是社團作為動員基礎和手段還是脫不了傳統。結果,基層便有以出錢僱人交差的做法。
今次參與者很多是自發,不少中產階級,都是佔中引發出來的社會反應。且看建制派能否借此機會真的轉型,擺脫落後封建的做法。用新的思維、作風來應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