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未來幾年開通,為把握「橋頭經濟」的商機,特區政府正研究在大嶼山水域填海興建人工島,發展「東大嶼都會」。填海工程近年一直受到環境保護和保育問題的爭議,筆者認為,政府可做好城市建設整體規劃,盡量利用建築廢料來填海,減少開山,如果處理得當,既可保護原生態,又符合保育理念,一舉多得。
現時,本港每日送到堆填區的垃圾,當中約有三千三百多噸為建築廢料。這些建築廢料九成以上是惰性物料,包括混凝土、建築碎料、瓦礫、泥土、金屬、塑膠和木材等,其中前四種均適合用來填海和平整土地。
建築專家曾指出,把惰性物料分類,如混凝土和磚塊等,經過碎化處理後,可成為適合填海的物料,不僅減少工程對海域環境的影響,還可縮減堆填區固結沉降時間,縮短開墾時間。
另一方面,政府已透露準備把一些公共設施遷入岩洞,包括沙田污水處理廠、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西貢污水處理廠及深井污水處理廠等,以騰出市區的珍貴土地,轉為商業用途。無論是設施搬遷,還是市區重建,都會產生大量建築廢料,若全部都運到垃圾堆填區,既加重堆填區負荷,亦可算浪費資源。
「東大嶼都會」計劃初步建議面積達六百至八百公頃,需要四個人工島,並準備透過鐵路等交通,接駁港島西及大嶼山北部。當局如預先做好一個配套時間表,這些龐大的填海工程,正好成為市區重建和污水廠搬遷所產生建築廢料提供最佳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