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奧巴馬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提及,美國不可能永遠派兵到伊拉克。這番話究竟是真心反映美國現屆政府甚至更多政界人士,重新檢視孤立主義外交政策,還是他本人對美國外交哲學的認知混亂?
美國不願意介入什葉派與遜尼派及庫爾德族人衝突的泥沼是可以理解的。他原來可能是希望借中國來為美國在伊拉克的不作為開脫;因為至今,美國已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局面:不出兵,受道德指控;出兵,則可能陷入又一場長期困局。可惜他的言論,反而給中國機會,通過強烈回應把美國批評為伊拉克的「侵入者」和「拋棄者」,想惡心中國反而給對方「過了一戙」。這言論更容易被解讀為美國在維持國際秩序的參與上一種不堅定,損害盟友信心。
這次言論反映了當中一個落差:既想減少投入,又希望維持既有力量水平。於是奧巴馬政府選擇通過支持盟友走在前線,美國只作背後支持的模式來達到目標。可是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利益考量,需求不一定都完全跟美國契合。目前的局勢下,只有日本追求的正常國家和美國抗衡中國的戰略目標,在現階段能夠一致。至於歐洲對俄羅斯的立場,已經充分顯示兩者的不同訴求。美國目前的困局,可能是任何一個帝國膨脹到極點之後,都會面對的困難。
相信美國無意回到孤立,因為這將損害美國作為霸主的很多利益。
看來,這番言論沒有任何實質意義,更多是美國前國務卿希拉妮口中所說的:奧巴馬外交政策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