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數據顯示,現時本港公立醫院由於人手流失,前線護士與病人的比例高達一比十一,與國際標準的一比四至六相去甚遠。其中,資深護士更是「一將難求」,日更病房只安排一半資深護士當值,夜更可能一個都沒有。
近年來,「醫護荒」情況不僅未見改善,且有惡化趨勢。公立醫院人手不足、工作超時、壓力過大等問題,已嚴重影響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及情緒,當局不應再坐視不理。
筆者認為,醫護人手短缺問題長期存在,本港醫護界本身要負上責任,因為欠缺人手本來可以靠輸入「外援」來紓緩,每年均有不少內地及海外醫護人員想來港執業和就業,但掌管醫生註冊大權的香港醫務委員會一直奉行「保護主義」,規定所有非本土醫生都要考試過三關,包括「專業知識」、「英語水平」和「臨床經驗」等,由於題目難,門檻高,令很多內地和海外醫生望門興嘆,每次考試能過關者只得百分之五左右,以致過去十五年來僅向非本土醫生發出了一百六十九個執照,有數以千計的境外醫生被拒諸門外。
至於護士執業試也被指有類似的不公平情形,對境外考生的考核場地設施和安排,均與本地考生有所差別,且欠缺清晰指引。
這邊公立醫院醫護人員經常申訴因缺乏人手而令到工作超負荷,但那邊又抗拒非本土醫護人員加入,何其矛盾?所以,要解決問題,本港醫護界應首先主動放棄「保護主義」,提供平等機會吸納境外醫護精英來港服務,那才是社會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