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是長者致盲疾病之一,醫學界近年發現腸癌藥「癌思停」可治療該症,價錢遠比現時沿用的藥物「樂明睛」便宜,醫院管理局上月底正式聯同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於三間公立醫院展開臨床研究,比較兩種藥物的療效,預計招募五百四十名病人進行一年研究,以累積本地數據。
三間公院中,瑪麗醫院已開始招募病人,參加病人獲安排注射九次癌思停或樂明睛,每六星期打一針,醫院會為病人定期驗眼和作視力測試。威爾斯親王醫院及屯門醫院稍後亦會開展研究。
不過,以癌思停治療黃斑病變一直惹起不少爭論。每樽癌思停可分予十名黃斑病變病人,醫護人員會用針筒抽取藥物。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會長鄭綺雯關注,分針過程屬製藥程序,認為公院環境未達「優良生產規範」(GMP),擔心過程會受污染。前港大眼科研究所臨床副教授兼前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系副教授賴維均表示,外國經驗顯示兩種藥物均應每四星期打一針為佳,質疑本地研究每六星期打一針,影響療效。
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會長曾建平則指,公院眼科醫生不足,現時自費購買樂明睛的病人,也要排期二至三個月才可注射,擔心臨床研究會進一步分薄人手。
醫管局發言人指,醫院會按既定及核准的嚴謹無菌程序配製癌思停。據了解,瑪麗會安排多名病人在同一時段注射,當他們抵達醫院後,醫護人員才在無菌室內,用針筒從一樽癌思停抽取所需劑量,樽內剩餘藥物會丟棄,不會儲存再用。該無菌室日常用作調配化療藥物,醫護人員須穿上保護衣,減低藥物受污染風險。此外,臨床研究會投入額外人手,現有服務不會受影響。
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 會長鄭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