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太陽花學運」後,政府警覺年輕人的怨氣是如此大,匯集成為反政府的洪流,衝擊政府的權威。因之政府在探討未來台灣經濟出路時,年輕人的未來出路,自然成為焦點的議題之一。
現在年輕人有句口頭禪「薪資低房價高,將來只好去當拾荒老人」,這是多麼殘酷的寫照,政府如何為年輕人謀出路成為當務之急,如果拿不出具體的政策,只有看着這些年輕人對政府離心離德,投向了民進黨,成了他們無奈下的選擇。
台灣社會有結構性的矛盾,恐中情緒不消除和綠營的逢中必反態度不改,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現台灣最大的挑戰並非來自於中國大陸,而是全球化的趨勢,逢中必反不能解決問題,在最近舉行的經貿國是會議上,主持人前副總統蕭萬長呼籲「應多一點經濟,少一點政治,不要讓政治盤算凌駕決策」。
台灣的經濟是在蔣經國由威權時代走向開放時代起飛,此說明即使在威權時代,經濟決策也需依循專業原理,沒被政治左右,民主化後政黨輪替為常態,但政策如何延續更為重要。
現台灣要面對的是中國崛起是不可迴避的事實,而台灣出現的「悶經濟」的根源,是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及知識經濟帶來分配惡化,讓生產為主的台灣受創甚深。馬政府要解決經濟問題,應該要設法將中國的崛起變為台灣的優勢,利用地緣人文關係,將此變為台灣進步的動力與墊腳石。
在「太陽花學運」時擾攘着要召開國是經貿會議的民進黨,現卻不願參加,認為這是執政黨之事。台灣朝野缺乏同舟共濟的精神為未來開創新局,朝野兩黨猶如在船的兩端,相互數落不是,推卸責任,只會讓台灣之船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到方向的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