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官員怕變「靶」政府效率低 

昨談到香港競爭力下滑,主要原因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一些政客或社會輿論對政府的批評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動輒上綱上線地謾罵和指摘,稍有瑕疵便窮追猛打,像非要有官員「人頭落地」不可。

這種「對人非對事」的風氣,已嚴重影響到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因為不少部門官員由於恐怕成為被攻擊的「標靶」,抱着「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工作,變成不敢作為,以致很多利民的政策或措施都難以快速落實,甚至連一些簡單的審批都受到拖沓。

舉一實例:港島南區一幢已申請活化為酒店的工廈,接近未來港島南線地鐵站,且地鐵站有一行人天橋經過工廈旁邊,業主打算改建酒店時自資增設一出口連接該天橋,以方便地鐵乘客和酒店顧客出入。這本是一個很普通的利民項目,工程不複雜,且不牽涉公帑,但申請了三年,當局仍拖而不批。政府一直表示鼓勵加快工廈活化,以解決酒店和商廈不足的困境,但有關部門審批項目卻慢如「蝸牛」,試問如此效率,競爭力怎會不受影響?

此外,工商界曾提出過不少有助促進經濟和提升競爭力的建議,如在長沙灣打造「港版東大門」、天水圍發展嬰童食用品批發中心、在維港兩岸分別建造兩條貫通西東的海濱長廊、以及鼓勵興建多樣化的休閒設施來吸引多些旅客留宿等,這些意見均相當實際,政府高層雖偶有回應,包括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及的「專業批發市場」,惜一直「只聞樓梯響」,沒有部門配合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