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在烏克蘭被擊落,有迹象顯示是烏克蘭分離武裝分子,甚至是俄羅斯所為,俄方雖然否認,但政府軍和美國似乎掌握了一些證據。
分離分子親俄,而政府軍親美歐,今日的所謂證據,日後就可能成為制裁俄羅斯的理由。
說制裁,自從俄羅斯牽涉烏克蘭的分離運動,導致克里米亞公投脫烏後,歐盟和美國已實施對俄經濟制裁,比如凍結有關人等和組織的海外資產,又或歐盟和烏克蘭都不跟俄國購買天然氣等。
但天然氣不賣歐洲,另邊廂的中國卻來購買,比起歐烏等國,賣給中國更少了走數賴帳的風險。奧巴馬一面推動經濟制裁俄羅斯,又一面突出重返亞太的戰略,結果不外是把中俄拉近,把金磚五國的關係實務化。
對俄為甚麼要用經濟制裁措施,顯然歐美真的不敢動真格,莫說避免軍事上的正面交鋒,就是幕後支援也得小心翼翼;普京看來比較明目張膽,主因也是俄烏的地緣關係和民族、歷史的淵源。
今回面對指控,普京未必會收手,可也不得不暫時收斂對分離分子的軍事支援,也就是美方和政府軍為甚麼一口咬定,擊落民航機,俄羅斯也有份。
誰犯罪誰便該被制裁,但要制裁一個大國真是談何容易,武力制裁難以掌控,隨時演變成世界性的軍事衝突;經濟制裁不單不痛不癢,搞不好更會促成敵對勢力的團結崛起。
美歐要制裁俄羅斯,捨軍事、經濟之外,湊巧就只剩一個一八年世界盃的舉辦權,別小看利用體育盛事作制裁,這種制裁會導致國民的孤立感,更容易形成內部壓力,像八○年歐美杯葛莫斯科奧運,大概十年,蘇聯便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