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團體倡親子課情 撥亂反正

近年不時發生兒童自殺或離家出走的不愉快事件,不少家長在這個壓力「爆煲」的社會都慨嘆父母難做。有團體多年前起將早已在外國盛行的「家長教育」概念引入本港,提醒父母重視與子女之間的「情」,改善親子關係。可惜教育局多年來一直無心推廣,○○年撥款五千萬元成立的「家長教育導向委員會」,兩年後極速解散,有學者更指政府錯誤理解家長教育理念,將「照顧孩子」扭曲成「訓練孩子」,間接助長愈演愈烈的「怪獸家長」風氣。

望子成龍是不少父母的期望,惟他們往往忙於工作,沒時間理解子女的內心世界,只着重如何培訓他們成材,造就了不少「怪獸家長」,令兩代關係惡劣。

為了促進親子關係,減低社會催谷下一代的學習風氣,外國有人提出了「家長教育」的理念。

根據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描述,家長教育要求父母回望過去,學習面對自己的故事。當父母深入了解自己之後,才會有一個較清晰的方向,更有能力面對日後擔當家長路途上的困難和疑惑。家長教育的主要目的讓父母先管理好自己,然後才管教孩子。

官方計劃與原意背道而馳

雖然港府於○○年十二月成立家長教育導向委員會,預留五千萬元資助家長教育,以及鼓勵家長參與教育事務,但所推行的計劃內容卻與原意背道而馳。香港家長教育學會副主席余慧賢的丈夫當時是有份負責委員會事務的教育署職員,「我留意到當中大部分都係針對培訓技巧,例如點樣提升小朋友嘅學習能力、多元智能,反而缺乏重視家長情懷,同埋改善家長同子女嘅關係。」

「家校合作」變催谷活動

「好多家長都有誤解,以為自己教唔掂個小朋友,交畀學校去教,就叫做家校合作。」香港家長教育學會主席張韻儀亦批評教育局推行的「家校合作」,是催谷學生成績的活動。「成件事太市場主導,比較深層次嘅講座就冇家長嚟,好實際嘅活動先有人捧場。」她認為學校舉辦親子活動,不可只針對學生技術上的操練,而是幫助家長與子女共同成長。教育局規定每間學校每年最多可申請兩項「家校合作活動」津貼,每筆津貼上限五千元,余慧賢認為資助太少。她指,教育局將於本學年起提供的「生涯規劃津 貼」,每間學校可申請五十萬元,為學生提供職業訓練課程,「唔係話呢啲唔重要,但訓練技能之餘,可唔可以都畀多少少支持家長教育呢?」

事實上,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年初訪問一千多名育有三歲至十二歲兒童的家長,發現四成家長對親子關係及管教上感到有壓力和困擾,近八成更以責罵方式管教子女。

功課壓力大 防子女抑鬱

荃灣浸信會幼稚園園牧雷嘉玲表示,不少家長在幼稚園時期已瘋狂催谷子女學習,「學呢樣學嗰樣,仲要讀兩間幼稚園,咁樣好容易令小朋友抑鬱,有啲幾歲就話想自殺!」她認為應從幼兒教育方面着手,盡早讓家長了解用心關懷子女的重要。

「中國人傳統思想,家長係唔需要教育,生咗仔女自然會識教。」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政府在家長教育方面投放資源不足,「家長教育嘅工作往往由學校承擔,間中搞啲一次性嘅講座未能令家長把握理念。」

教育局發言人指,家長教育導向委員會職權範圍,乃制訂整體策略,鼓勵更多人士參與家長教育,以及協調各有關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推動家長教育的工作。委員會完成以上職務後,於○二年底解散。其後,教育局透過家庭與學校合作委員會致力推廣家校合作,舉辦家長活動和研討會。

圖:甘偉倫、吳啟偉

文:林偉軒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