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走入鬧市不再是天方夜譚。一班熱愛大自然的小學生發揮創意,將原本毫不起眼的車胎、水靴,甚至牛仔褲化身成園藝裝置藝術品,廢物更像農田般栽種着一棵棵有機可食用的植物,小學生從中體驗農耕和增長園藝知識,亦藉此鼓勵本土農業,令環保在城市化的香港再萌芽。
來到中環天星碼頭,即使是有蓋頂,亦不能遮擋刺眼的陽光,同時不能阻擋一眾小學生設計的熱情,令氣氛變得熱辣辣。這班來自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的「小設計師」大汗淋漓,來來回回在四個七彩繽紛的棄置油桶,將不同類型的可食用植物有技巧地移盆,然後種到油桶的泥土上。
「香茅、紫蘇,高嘅放喺中間,矮啲嘅好似薄荷就插喺外圍,感覺冇咁空虛,仲會層次分明。」凱婷是校內園藝組的中堅分子,說起裝置的可觀性頭頭是道,設計期間亦分外積極,即使蹲至腳軟仍稱「唔辛苦」。她表示,城市中綠化環境已少之又少,故希望爭取課餘時間親親大自然,更十分享受在是次活動首次為植物添新居。另外,凱婷又提到平日在園藝組栽種的有機蔬菜會帶回家,與家人分享心得和成果。
另一邊廂,「移植聖手」澤泰向記者示範怎樣移盆而不破壞植物,「首先按摩吓盆底,撳鬆泥土,棵植物就自然好易倒出嚟!」他又稱連着植物的泥土即使移到油桶,亦應要保持在表面,否則會缺乏足夠營養。原來澤泰亦是一位「昆蟲專家」,而且偏愛蚯蚓,他解釋因蚯蚓可幫忙翻土,對栽種尤其重要,希望日後也可鑽研昆蟲習性。
「以前喺幼稚園種親咩都失敗,反而令我鍾意咗園藝!」錦盈學會失敗乃成功之母,從逆境「培植」出興趣,令她愛上栽種。她慶幸香港市區仍有空間讓她種植,而且用棄置物品作裝置更有意義。是次活動的可食用植物中,錦盈表示最愛薄荷,因為味道夠獨特,且有多種功效,是大自然的恩物。
是次「讓城市萌芽」園藝裝置藝術展覽由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主辦,展示香港農業對香港未來的貢獻,推廣城市農業的重要性。
圖:吳啟偉/文:陳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