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和而不信 鬥而不破

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兩國在經濟上達共識,在戰略上分歧至大,可稱得上是在爭吵中達成與經濟有關的共識,但在建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正常化還有一段路要走。

美國國務卿克里稱,中美兩國的關係還在定義的構思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實踐,作為大國,就須承擔責任維護國際秩序,不去挑釁,並承擔必要的責任。中方則希望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保持中立,並堅持以雙邊談判方式解決問題,不接受美國提出的循國際法途徑來解決。在領土主權問題上,中國不會妥協,而且會不斷以各種方式來宣示主權,此乃中美最大分歧所在。

中美不能直接衝突對抗。從此次對話的結果看來,中國用經濟穩定雙邊的安全關係,願意談投資市場開放,主因是國內游資過多,須走出去購買海外資產。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造就四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國內金融市場封閉,欠缺與國際接軌,游資在國內就無所不炒,炒熱房地產、礦石、珠寶,引發社會貧富不均的社會問題。將國內游資換為海外資產,已成為北京思考的重點,此種策略在外交上也能起到重要效應,即透過經濟來帶動、發展以至穩定雙邊關係。

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緊隨其後,彼此的經濟互動必然更為頻繁,此趨勢不能阻擋。中國開放市場,鼓勵國內資金走出去,讓中國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大增,可說是經濟主導了一切。同時,這次對話的成果,對其他國家也有示範作用,可望增加中國在海外的影響力。

美國一方面說不會將中國視為對手,實際上卻以自己的「普世價值」來要求中國,兩國還在人權、網絡議題存在嚴重分歧。現在,雙方只是維持和而不信、鬥而不破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