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出更:港式滋味名人懷舊

民以食為天,好多人對飲食都非常講究,而隨着時代改變,飲食文化和從前大有不同,好多傳統懷舊食品已經失傳。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話,以前廚師慢工出細貨,每間茶樓嘅點心都各有特色,煮個生炒糯米飯,真係一路灑水一路炒。依家事事講效率,乜都要快,點心款式千篇一律,歎茶嗰種閒情逸致亦不復見。

中華廚藝學院早前搵來一班飲食界老行尊,集結香港唔同年代飲食掌故,撰寫成《老港滋味》一書。當中歷史學者鄭寶鴻,對飲食亦有一番研究,仲清楚記得上世紀中上環著名食肆所在位置。佢話以前除咗「星期美點」外,每間茶樓都有自己風格嘅點心。以第一茶樓嘅「雞絲粉包」為例,用新鮮雞肉及蝦餃皮製,包成一個銀包咁款,好睇又好食。

鄭寶鴻又話,以前嘅雲吞麵,真係用大地魚及鮮蝦餚湯,依家就以味精取代,食唔番舊時嗰種味道。至於昔日成行成市嘅「大牌檔」,雖然依家搬晒上市政大廈,但佢話都有好處,衞生得嚟一樣可以有「鑊氣」,只係部分人覺得冇風味啫。

新光集團創辦人胡珠就慨嘆,食材除受西方影響外,以前季節性嘅食物,經基因改造後,一年四季都食到,但其屬性及食療價值就因此唔同咗。而環境污染亦令食物質素下降,同一種魚類都可能冇以前咁鮮味。另外,熊掌、娃娃魚等被禁食後更難再嘗到。

難忘傳統「鴨腳扎」

同場仲有米芝蓮「阿鴻小吃」師傅黎偉鴻,講起懷舊食品,做燒臘出身嘅佢就難忘「金錢雞」及燒味舖嘅「鴨腳扎」喇!不過,佢所講嘅呢種「鴨腳扎」同現時茶樓食到嗰種並唔一樣,佢形容,燒臘舖嘅「鴨腳扎」係由鴨掌包住一舊叉燒之類嘅肉類,再用鵝腸或雞腸紮實,以前好多地方都有得賣。不過,可能因為製作麻煩又需時,所以依家冇乜人整,而大家對「鴨腳扎」嘅印象就變成現今酒樓嘅大眾款式喇。

卓妮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