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從「反攻必成」和「解放台灣」的數十年敵對狀態,到今天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問台灣,開啟了兩岸官式交流和關係的新局面,實在來之不易,當中充滿先哲們的政治智慧。
二十一年前,大陸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和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由汪道涵和辜振甫代表,在新加坡舉行了歷史性的「汪辜會談」。由於過去兩岸互不承認對方,所以當時最核心的問題,是兩岸對於對方的地位和身份考慮,這個困難一直阻礙着兩岸的接觸。為了打破僵局,出現了以海協會和海基會兩個「民間機構」為代表的接觸,官方承認會談結果的安排。今日回首,這個做法證明十分有效。
可是,在會談過程中,兩岸的地位和身份是無可避免的議題。兩岸均認為自己是中國的合法政府,台灣當局認為共產黨是叛亂分子,而大陸方面則認為中華民國已經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雙方都認為對方是非法的政權。
就在此時,汪、辜兩位前輩的一句「中國的分治,分治的中國」,把雙方立場拉到一起。此話最重要是對「中國」作出「定義」,滿足雙方對「一個中國」的立場,又能夠對兩岸相互的存在但分別處於不同有效管治的情況作出表述。中國只是由國民黨和共產黨政府分別治理,而不是分裂。這個充滿智慧的對話,成為了「九二共識」的基礎,開啟了「一個中國」原則所帶來的兩岸交往。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