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育係世界潮流,各地「申遺」爭先恐後,有啲國家甚至博大霧,將人哋嘅傳統據為己有添,例如南韓咁吖,將端午祭申遺,中國文化變成韓國文化。其實,香港都有唔少具特色嘅傳統文化,可惜港府不聞不問,任由自生自滅,唔少傳統文化瀕臨「絕後」,簡直係暴殄天物。
當局近日公布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涵蓋四百個項目,證明香港呢個現代化大都市,保留咗唔少中國傳統及本地文化。好似漁民嘆歌咁吖,每逢水上人出嫁或喪禮時,都會由女方親屬詠嘆,由於第一句好似嘆氣,因而得名,歌詞可以反映當年香港漁村嘅生活面貌。又例如手雕麻雀,單係筒子、索子就要用唔同雕刻刀,刀路亦有不同,十足十古書法咁,幾精緻。
既然有咁珍貴嘅傳統,係咪應該好好保留,發揚光大呢?事實啱啱相反,好多傳統工藝唔係後繼無人,就係冇人識欣賞。好似上面提到嘅嘆歌,識唱嘅人買少見少,歌詞亦逐漸失傳;至於手雕麻雀師傅更加剩番三個咁大把。有牙雕大師反映,喺香港發展困難,反而作品多次喺內地同外國揚威,牆內開花牆外香,都咪話唔諷刺。
點解傳統工藝面臨絕境?之唔係港府保育後知後覺,講多過做囉。本港○八年制訂首份非遺名單,醞釀六年至正式出爐,反觀內地,○六年已經公布五百幾項國家級非遺;至於日韓,更加係領先香港半個世紀,佢哋早喺五、六十年代已設立「無形文化財產」,仲有文化遺產保育嘅專屬法例添。
港府公布非遺名單,係就係慢幾拍,本來遲到好過無到,最弊港產官僚敷衍了事,交咗差就算數。最好笑嘅係,幾年前發生景賢里事件,當局事後亡羊補牢,一口氣將一千四百幾項物業列為歷史建築,但既冇賠償細則,亦冇發展指引,更冇長遠方向,搞到業主怨聲載道不特止,最後連山頂道何東花園亦保唔住,被一拆了之。
正所謂,禮失求諸野,長洲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龍等傳統節慶搞得有聲有色,可見民間保育做得仲好過政府。有麝自然香,呢啲傳統活動吸引唔少捧場客,正正係民間團體堅持嘅結果,如果靠港府咯喎,可能早就消失囉。
不妨打個譬喻,有人想大宴親朋,點知淨係得個食譜,食材欠奉,結果盞食西北風咋。文化保育亦係一樣,當局公布非遺名單只係第一步,仲要配合具體政策同目標至得。時間唔等人,傳統技藝又好,歷史建築都好,等到灰飛湮滅至嚟補救,咁就太遲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