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不力港非遺瀕絕後

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政策欠缺具體方向,立法會議員及學者直斥,非遺保育政策不僅比不上內地,更落後日、韓半個世紀。無論是國際享負盛名,抑或承載濃厚本土文化的傳統技藝,同樣進入「危急存亡之秋」。當局近日公布本港首份「非遺」清單,惟漁民嘆歌、牙雕、麻雀牌製作等多個「非遺」項目傳承人均指,民政局及康文署若再無適當保育措施,曾經盛極一時的手藝,隨時後繼無人。

來自漁民家庭的冼先生表示,嘆歌是水上人出嫁或喪禮時,由女方親屬詠嘆的歌曲,「因為第一句好似嘆氣,所以叫嘆歌。」冼更在記者前表演,短短一分鐘的嘆歌,道盡本土漁民生活情況,當中的一句「阿爺水蟹當米蟹,石頭當冰糖」亦有其文化由來,米蟹即是膏蟹,指當時阿爺祝孫女「有米」。他指,嘆歌列入「非遺」清單令人高興,但新一代很少有人欣賞嘆歌,政府再不認真保育,嘆歌隨時失傳。

另方面,牙雕大師朱忠盛的作品,曾參展一○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多次得到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金獎、作品獲德國及印度博物館收藏。他大嘆本港從未重視保育牙雕技藝,新入行者買少見少。朱指,不少人誤以為他們傷害野生動物,惟象牙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禁運,近年雕刻的是外國出土的猛獁牙(長毛象牙),是深藏於地下的化石,可見港人對牙雕理解的落後。

他指,牙雕作品能夠體現登峰造極的雕刻手藝,題材遍及傳說、習俗、風土人情等範疇,「(政府)根本唔夠專業,至少應該講清楚乜嘢係象牙同猛獁牙,多啲宣傳,畀世界各地知道香港有呢門令人自豪嘅藝術!」

政策落後日韓半世紀

同樣講究一雙巧手的麻雀牌製作技藝,傳承情況更為堪虞。有四十多年雕麻雀經驗的何秀湄坦言,當初為生計而學師,「依家真係冇乜人再去學。」對於手雕麻雀列入「非遺」,湄姐笑稱令人摸不着頭腦,她直言,「(政府)咁多年都冇乜理過我哋呢啲小市民,冇人投放過資源(進行保育),最多就係遊客、記者行過影吓相,你依家講到咁高,我自己都覺得高攀咗。」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直指本港保育政策落後。學者余少華直指,日、韓早於五、六十年代已有「無形文化財」的設立,國家依法保育文化遺產,本港落後了半個世紀。

專案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