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也尿床 上課坐唔定

大個仔、大個囡仍然瀨尿,可能屬小兒夜遺尿,家長應盡快帶子女求醫。有家長發現兒子因上課時「坐唔定」,被老師誤封為「百厭星」而影響學習,更經常無緣無故穿三條褲上學,到九歲時求醫才知屬小兒夜遺尿,須轉介小兒外科接受藥物治療,現時排尿恢復正常,學業成績也急起直追。有小兒外科醫生指,小童延遲發育或受病理因素影響皆可造成遺尿,需醫護人員及物理治療師組成跨專業團隊,透過行為治療、物理治療或藥物等三方面入手。

「小朋友瀨尿唔應該取笑,佢都唔想!」陳太的十三歲兒子曾飽受夜遺尿困擾。九歲時,他發現自己每周總有一至兩天尿床,上課時又常人有三急難以專注,被老師誤會「借尿遁」屢遭訓斥。陳太更發現瘦削的兒子為防滲尿,竟穿三條褲上學,更曾央求她代為買尿片。直至向醫生查詢才驚覺兒子有小兒夜遺尿,須轉介至伊利沙伯醫院小兒外科部,並以藥物控制膀胱肌肉收放,排尿量由初時五十毫升增至三百多毫升,反映可忍尿較久才小便。

該院年接約70宗個案

身兼香港理遺學會副會長的伊利沙伯醫院小兒外科顧問醫生梁偉業指,伊院每年約接獲五十至七十宗個案。他指難以特定歲數介定小兒夜遺尿,但若每周遺尿一次已屬輕度夜遺尿;三次或以上更屬嚴重。若兒童自小如廁頻密至足以影響生活,屬原發性夜遺尿,可能與發育較遲緩有關;若一直沒遺尿問題,至八歲左右才突然出現,便屬繼發性遺尿,或因泌尿系統結構異常或脊髓神經錯亂,需入院治療。

梁又指,大部分家長會直接要求藥物治療,但其實治療小兒夜遺尿需跨專業團隊合作,除藥物之外,亦需配合其他療法,並改變生活習慣。

電療刺激骨盤底肌改善

負責行為治療的伊院資深護師伍慧卿指,患者需接受驗尿、尿流速測試等收集遺尿數據,再建立正確飲食習慣,或使用遺尿警報器提醒滲尿。該院一級物理治療師陳永偉指,患者亦可接受生物反射法物理治療,透過電極貼片及電療機刺激骨盤底肌肉反應,可讓患者掌握控制排尿肌肉的位置。

記者戴碧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