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評醫委會改革建議

醫務委員會主席劉允怡指已向政府建議多項措施,縮短處理投訴時間,包括將非業界委員由目前四名增至十四名。法例規定每次紀律研訊,須至少一名非業界委員出席,以佐證研訊公正、業界委員沒有「醫醫相衞」。

以目前四名非業界委員分身乏術情況下,研訊平均輪候十八至二十個月。增加非業界委員後,研訊可由目前每周兩天增至四天,如同時增加法律顧問、傳譯員及文書支援,研訊輪候有望縮減一半。

增加十名非業界委員將改變醫委會的組成,須立法修改《醫生註冊條例》,或需時二至三年方能落實。上述建議面對業外及業內阻力較小,成功落實機會比從前建議大得多。

對業外而言,增加非業界委員至十四名,即達三分一醫委會委員,比目前只有八分一,非業界影響力肯定大增。醫委會非業界委員除出席紀律研訊,縮短輪候時間外,另一功能是出席政策會議來釐清醫學倫理及制訂指引,對醫生行為操守、預防失誤,發揮良性作用。更多非業界委員參與上述重要工作,大大增加其監察醫生的話語權。若能與機構業界委員,如衞生署及醫管局合作,由非業界委員主導部分議題,絕非不可能。

對業界而言,建議是增加非業界委員,而非減少業界委員,業內阻力應較小;亦非針對個別醫學組織,不像從前建議減少香港醫學會委員人數,遭醫學組織動員反對最終未能成事。

只要業外業內配合,立法會議員不獅子開大口有其他不切實際要求,醫委會建議可望獲得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