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偏聽與兼聽

一個開放進步發展的國度,不能只有一種聲音投為政者所好。馬英九進入最後兩年的後馬時代,在追求歷史定位下,更應廣開言路收取兼聽之效,才不至於被抨擊為決策圈狹小,鏡中找人。

自古以來奉承迎上乃自然現象,選擇層峰喜歡聽的話使龍顏大悅,從而獲得關愛眼神,受提攜扶搖直上,這些揣摩上意的言論都有其背後政治意圖,不可能公正無私的進諫言,結果是誤導視聽,禍國殃民。

今日還有許多人慣性地選擇北京中聽的語言,灌迷湯皆大歡喜,從而成為新貴紅人。從台灣太陽花學運開始,就有特定傳媒人在大陸電視台批判這是台灣惡質民主產生的民主亂象,責難「無知的年輕人被操弄」,罔顧了事實。台灣的政治評論者反覆地攻擊批判謾罵此次學潮,但對於北京了解台灣內部的政治生態丕變毫無幫助,甚至談到兩岸共同護南海主權,一片唱好呼應,而忽略了台灣內部面臨的困局,台外交部長都發言「我們的主權我們自己護」,沒有和大陸聯手的必要,姑勿論這樣的態度是否符北京之意,但這是一個不可抹殺的事實。

政評者的唱好,以迎合北京,以主觀願望當事實陳述,投北京所好於事無補,甚至不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

馬政府在執政六周年會上決定成立青年顧問團,傾聽年輕人的心聲,接納他們的意見。

青年是國家棟樑,他們的所思所為應受重視,才能掌握執政的方向,馬英九正調整步伐政策,北京若受政評者的誤導,豈不落於形勢之後?如何邁進兩岸和平發展的步伐、如何突破目前的瓶頸?為政者不能偏聽而要兼聽,「兼聽則明」是執政者的明燈,北京聽聽不同的港台聲音,對處理港台問題定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