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憲改不能草率

台灣至今已經歷七次修憲,這是李登輝時代的傑作,因為他認為,在大陸訂立的中華民國憲法不符台灣社會政治發展的現狀。修憲過程十分繁複,藍綠政黨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當年在中山樓,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國大代表大打出手,至今仍歷歷在目,修憲最終也達致了總統直選的民主進程。

到了民進黨執政時期,綠營提出刪減立法委員席次,令立委減半,只剩一百一十三席。由於人數劇減,立委在選舉上、功能上都有欠缺,甚至令財團綁立委的問題更加單純。減少立委席次,並未消除立法院的亂象。現在,民進黨的蘇貞昌又提出立委應增加席次到二、三百人才符合問政比例。

想當初,要減少立委席次的是民進黨,現在,要增加立委席次的也是民進黨,加減之間,顯示出政治人物的策略性考量,充滿政黨的利益算計。前後不過十年,立委改革的邏輯完全翻轉,自相矛盾,令民眾如墮五里雲霧中。台灣政壇永無寧日,憲政體制說變就變,一切都是權謀,並非為了人民。

顯而易見,民進黨認為現今的社會氛圍對執政國民黨不利,若然增加立委席次,民進黨有充分的把握盡數囊括,故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提出——據民進黨發言人表示,從去年九月政爭到太陽花學運,行政、立法之間有嚴重的僵局,所以立委改革已經刻不容緩。問題是,這樣的說法有矛盾之處,從近年的憲政僵局所見,就算增加立委席次、更改體制,難道行政、立法就可化解僵局之勢嗎?

行政、立法兩權對立,出在缺乏尊重與監督,不是立委人數的問題,而是問政品質的問題。究竟應採取何種憲政體制較合適,應有朝野共識,更非在野黨說了算。憲政體制改革絕不能草率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