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擬收緊私家醫生於診所做手術的規管。食物及衞生局於DR醫學美容「毒血針」事故後成立專家小組評估高風險醫療程序後,預計下月提交最後報告,建議對高風險日間手術實施「診所發牌制」,日後進行受規管手術或醫療程序的診所,人手及設備須符合特定標準。據指原被列為低風險而不擬規管的大腸鏡及胃鏡,終不獲豁免,因小組認為無法預知照腸鏡期間,會否發現須即時切除的息肉或其他更複雜疾病,故應在受規管場所進行。
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轄下的「界定非住院高風險醫療程序小組」,收集各專科醫生意見後,達成規管高風險日間手術共識,下月召開最後一次會議提交報告,建議以麻醉深淺、手術步驟風險及病人健康狀況評定手術風險。據了解,報告又列出各科醫療程序例子,說明規管準則,例如涉及腎科的洗血機需確保診所水源清潔並受感染控制、涉腫瘤科程序如抽取化療藥物需於高規格實驗室內化驗等。
麻醉深淺管制方面,小組認為全身麻醉及腰椎麻醉屬高風險,需在醫院或受規管處所進行;較「踩界」的監察下麻醉雖會令病人昏迷,但部分病人仍能透過外界刺激產生不同程度的動作反應,小組商討後認為這種麻醉也屬於深度水平的程序足以影響病人呼吸、心跳、血壓及身體動作反常,風險高需規管。至於拔牙及白內障手術所用的表面及局部麻醉程序,不會令病人陷入昏迷狀態,可獲豁免。
去年小組曾認為胃鏡及腸鏡風險低,腸胃亦非無菌區而毋須規管,但有小組成員透露,後來考慮到醫生無法預知病人腸胃內有否息肉或其他突發性的嚴重病變,「期間發現有複雜問題、有出血風險,唔通掹番支鏡出嚟,叫病人擇日再去持牌中心做?」終決定連同膀胱鏡、氣管鏡等內窺鏡,悉數納入監管。
其餘侵入性程序包括抽針檢查須視乎穿刺深度及針的粗幼評定風險;抽脂涉及抽取體液,傾向當超過某個分量便要監管。切除粉瘤及脂肪瘤等小手術,只涉皮膚或肌肉層,毋須領牌。凡涉及打開體腔或暴露體內無菌區域的手術則必須受規管。
小組成員、醫學會會長謝鴻興確認討論將近尾聲,完成後仍需將報告呈交督導委員會審批及討論,至於發牌制的執法機關或形式,需交由港府決定。
記者陳紹恒、戴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