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本港青年欠缺的是國際視野。老朽想起看過的一則譯文,內容說作者在一家精神病院的花園散步時,遇見一年輕人手捧一本哲學書,聚精會神地閱讀,其行為舉止正常,與其他病人截然不同。
於是,作者坐其旁,好奇地問:「你在這裏幹甚麼?」年輕人起初很吃驚,看清作者不是醫生後才回答:「很簡單,我父親是位成功的大律師,他想要我和他一模一樣;我媽希望我像鄰家的兒子一樣,長袖善舞,是位搵到很多錢的商家;同樣的事也發生在學校裏,鋼琴老師和英文老師全都確信並斷定他們是我該學習的最好榜樣……沒有人把我當成一個人看待,他們只把我看做他們自己在鏡子裏的影子。所以我決定還是住進精神病院,至少在這裏我能做我自己。」
這個故事,對於那些怕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怪獸家長來說,不知道會不會有多少警惕作用?年輕人的「自我」意識,若然一萌芽就被長輩「追殺」,只能是一種大人理想的投影,試問如何會有更大的視野?
中國最早留美學生之一的容閎,在其《我在美國和在中國生活的追憶》的其中一段,說他在大學的最後一年即將結束以前,心裏已計劃好了將來要做的事情,他決定使中國的下一輩人享受與他同樣的教育。如此,通過西方教育,中國將得以復興,變成一個開明、富強的國家,「此目的成為我一展雄心大志的引路明星,我盡一切智慧和精力奔向這個目標」。
容閎早年入讀耶魯學院(耶魯大學舊稱),他說這話時應是二十六歲而已。一個年輕人,其「國際視野」不可謂不宏觀,其得助於美式教學至為明顯。當今中國,不少貪官都把子女往歐美送,其視野無疑也是遼闊遠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