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次發現兩古井等古蹟的位置,不但與宋王臺公園同區,更與紀念宋朝兩位末代皇帝逃難至港的石碑原址甚為接近,長春社理事熊永達指,本港有關當年歷史的資料不算太多,若果今次在遺址附近發掘出大量人類活動的痕迹,不排除與當年歷史有關,或者可彌補本港開埠前期間,有關該段歷史的不足之處。
根據歷史資料,公元十三世紀後期,蒙古軍隊南侵,已故宋度宗的十歲兒子益王,被朝臣文天祥、陸秀夫等擁立為帝,成為端宗,其弟昺亦被封為衛王,兩人逃亡至九龍官富場,即現今的九龍城,停居半年。但蒙古軍窮追不捨,端宗於逃亡期間病逝,衛王繼位為帝昺,逃至新會崖山,最終陸秀夫背負帝昺投海殉國,南宋覆亡。
宋亡後,有民眾為紀念兩帝,在九龍城馬頭涌海邊一個稱「聖山」的小山上,在一塊巨石刻上「宋王臺」三字,至香港日治時期,日軍因擴建啟德機場而炸毀整塊巨石,戰後工人由餘下的殘石中,切割出現今的宋王臺石碑,但大小僅及原來的三分一。其後港英政府為建造啟德機場客運大樓,把石碑移到宋王臺原址以西一百米,興建宋王臺公園擺放,公園於一九六○年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