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暴動」之後,英國正視殖民地政府不得民心以及貪腐的問題,故此破格派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來港改革。
麥理浩在港的德政可分成兩部分。第一是引進凱因斯主義,政府動用公帑大興土木,建造利民的基建工程,例如十年建屋計劃、開拓新市鎮、地下鐵路等,它們既創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亦直接改善本地民生;另外政府加強對市民福祉的照顧及保障,例如九年免費教育及公共援助計劃(今簡稱綜援)等。
當時,港府官方的經濟及理財哲學是「積極不干預」,卻引入福利主義理念而能避免落入長期赤字預算的陷阱,是「混合經濟」的典範,其後三任港督繼志述事,香港進入長治久安之局。
第二部分是建立廉能政治制度。麥理浩沒有還政於民,但設立澄清吏治的政治防腐機關,加上健全法治及勇於面對民間對政府不滿的情緒,回應社會運動訴求,彌補欠缺民主的不足。例如中文運動促使政府立法,令中文與英文享有同等法律地位;《百里渠報告》促使麥理浩下決心成立獨立的廉政公署。後來核數署(今稱審計署)引入制訂衡工量值審計準則,及申訴專員公署成立,都是廉能管治哲學的延伸。
從高鐵工程超支真相敗露,以及上周審計署發表的衡工量值報告,充分凸顯了英治時代建立的民生安和樂利及政府廉能的制度已然崩潰。
撫今追昔,真是令人不勝感慨!董建華的建屋「八萬五」政策,頗有凱因斯色彩,但實踐過程荒腔走板,半途而廢;董建華及其問責團隊率多自由市場信徒,主政期間削減福利、引入外判制、地鐵上市、籌備兩鐵合併及領匯上市,都是經濟右翼意識形態的展現,嚴重破壞麥理浩時代的福利政策體系。
董建華時代後期已停建及停售居屋,「貪曾」上台後變本加厲地靠攏大地產商,令房屋供應奇缺,卻又同時保證公屋輪候三年上樓。最近審計署報告揭露,輪候年期實際將延長至五年,報告還顯示不少高級公務員宿舍長期空置,是政府罔顧基層住屋需要,把優質地皮待價而沽的鐵證!
政府一邊以高地價政策賣地圖利,同時減少福利開支,政府坐擁巨額財政儲備,「善財難捨,冤枉甘心」。
同時,「貪曾」時代有大興土木的「十大建設計劃」,但當中最昂貴的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及港深機場鐵路,只是滿足「中港融合」的政治任務。
政府不是浪費公帑在大白象工程,便是成立五花八門的基金,但後者往往淪為利益輸送的工具。最近審計署衡工量值報告披露,盛事基金資助有民建聯背景的龍獅節活動牽涉不當活動;此外,「創意智優計劃」則帳目混亂。
港英時代優良遺風最大的失落,莫過於開明廉能政治的崩潰,「貪湯」醜聞後廉署並無痛切反省。日前身兼廉署道德發展中心諮詢委員會主席,負責推廣商界防貪工作的華潤董事長及黨委書記宋林,因涉嫌貪腐被中共免職,四月十八日,廉署竟鬼鬼祟祟地刪除宋在道德發展中心網頁的「主席獻辭」!
麥理浩時代政府仍有認受不足的自覺,九七後的三任特首卻以為自己的統治天經地義,董建華看見數十萬人上街仍稍作退讓;「貪曾」接手後見群眾動員力倒退,便肆無忌憚的作惡;梁振英更視數十萬上街市民如無物,所謂新政仍無法跳出董曾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