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上海座談會」上說,我們沒有一竹竿打沉一船人,從來沒有講過凡屬所謂「泛民」陣營人士都不符合愛國愛港標準。張曉明這樣講,是不是在向反對派「釋出善意」呢?是不是暗示反對派中有人北京認定符合「愛國愛港標準」、可以接受當選特首呢?當然不是。
對於香江反對派或曰「泛民」之各色人等,北京一直有長期觀察和評估,用自設的「愛國愛港標準」對他們隨時分類。所謂「愛國愛港標準」很抽象,最大功能是宣傳作用。北京真正用來評估反對派的標準,是看他們對中共的態度,對中央的態度,對中國社會主義的態度,對六四事件的態度,對中央在「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時的重大決策,比如政改、普選問題上的態度,對二十三條立法的態度,對中央欽定的行政長官施政的態度,對外部勢力干預香港的態度等等。在這些「重大問題」上言行激烈者,中央當然認為他們不愛國不愛港,甚至「是和中央對抗」。如中央官員點名的民主黨何俊仁、公民黨的余若薇,就因為他們公然喊出「結束一黨專政」、「平反六四」,在他們的「內部文件」中聲稱「中共是敵人」,多次和「外部勢力勾勾搭搭」,這些就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對抗中央的人」,絕不能當選特首。
那麼在言行上沒有那麼激烈和嚴重的「泛民」,是否可以勉強「符合愛國愛港的標準」呢?恐怕也不行。然而從「分化對手」的策略出發,也不宜而且沒有必要對外宣稱他們「都不符合愛國愛港標準」,這樣的話朝廷官員們確乎沒有公開講過;然現在講了,其實也意思不大。只是「泛民」中甚麼樣的人可以轉變成北京眼中的「愛國愛港」呢?有兩個人已成人辦,一是匯點和學者出身的張局長;一是從反對派跳船到民建聯的劉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