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審計報告揭發公屋輪候三年上樓的承諾無法兌現之餘,更要延至五年。根據審計署所得資料,未來十年的公屋供應只有十七萬九千個單位,低於政府採納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的廿萬個單位新目標,公屋單位根本供不應求;該署更作出推算,指因供應不足,到二○二○年,公屋輪候時間將延長至五年。該署又披露,何文田邨清拆後改作私樓,令房屋委員會損失二億多元發展成本。
立法會長遠房屋策略小組委員會委員胡志偉直指長策會及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極難兌現,又指長策會只處理供應目標,但土地供應來自各部門的協作,但兩者無協調下,只會令社會對長策會訂下的建屋數目有錯誤期望,促政府重新審視建屋目標,如何能跟土地供應互相配合。
根據審計關於規劃、建築及重建公屋單位的部分,指公屋建屋目標自二○一○年起一直是每年一萬五千個單位,但原來政府過去幾年內部預測的公屋需求量已增加,但當局並無相應調高建屋目標,結果是公屋供不應求。
雖然政府已採納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建議,增加未來十年公屋供應量至廿萬個單位的目標,但審計署發現,首五年的建屋量皆為七萬九千個單位,而第二個五年期,政府物色到土地興建十萬個單位,但建屋總數仍然低於長策會目標。房屋署表示會繼續與發展局、規劃署緊密聯繫,確保有足夠數量的用地供應。
審計署指出,公屋需求增加,加上供應不足,影響公屋申請人平均輪候時間三年的承諾,推算到二○二○年,公屋輪候時間將長達五年。該署促房署加大力度增建公屋,房署則稱會密切監察公屋輪候時間的轉變。
要增加公屋單位供應,舊邨重建是可行方法之一,但審計署指出,何文田邨拆卸後只建一幢公屋,有兩幅地轉作興建私樓之用,令房委會損失二億二千四百萬元發展成本,主要是拆卸及工地平整工程費用。該署表示:「把土地用途由原先的公營房屋改為私人住宅發展,不但令該處的公屋發展中止,也浪費了員工時間和成本。」房委會另有四幅地因居屋計劃擱置而交還政府,亦損失了約八千萬元發展成本。
房委會在一二年通過重建白田邨,但審計署發現,該邨在一一年才以三千二百萬元安裝新的升降機,在完成安裝後未及一年,九成多租戶已遷出。審計署認為,房署應加強內部協調,以免再有屋邨在完成改善工程後便要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