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台灣圍繞着統獨爭論,在彼岸,中國大陸則積極推動兩岸的經濟融合,希望通過經濟帶動政治上的整合,其背後的理念是「整合理論」(Integration Theory)。這個理論總結東德在九十年代初期倒台後,德國政府先以經濟整合原東、西德兩個地區,在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在政治上的整合便能夠順暢地進行。
這方面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放在大中華地區的背景,可能單考慮經濟還不足夠。經過了多年的實踐,兩岸經濟愈來愈融合,但是台灣社會(還有香港的情況也類似)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卻下跌了。這可能與缺乏共通的意識有關。
筆者想起多年前曾翻譯的一篇文章:Victoria Jennett所寫的《衝突社會中次國家民族主義的轉型:歐洲憲政的影響》。文章指出,歐洲通過歐盟進行整合並制訂了一個屬於全歐洲的憲政秩序,而這個新憲政秩序則反過來影響原本屬於各個國家的民族主義,轉變成為一種既尊重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又帶有次國家歸屬的複合型民族主義。歐洲的經驗,是通過歐盟憲政為主導體。這種地區融合的經驗十分有意思,結合了基於文化認同推行政治價值再到多民族政治共同體的過程。當然中間也有十分複雜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之爭。但重要的是,歐洲人在這個過程當中找到了共同點。
我們現在需要的也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中華認同感」,「中華」和中華文明才更有可能是兩岸四地的共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