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海基會及海協會互設辦事處問題,幾經探討總不能達成協議,以致遲遲未能實現。當前,學運方興未艾,而且反服貿的本質可說是恐中情緒的反映,台灣民眾對於馬英九政府上任以來推動的兩岸深化進程,面對大陸巨大的實力,台灣經濟規模無以比擬,擔心被鎖進了中國大陸的經濟體中。
同樣地,就兩岸互設辦事處,台灣內部也有雜音。儘管這是海基會與海協會這些白手套半官方機構的互動,惟台灣的海基會與陸委會不同,是另一套編制;而在大陸,國台辦與海協會是兩個招牌、一套人馬,因此,海協會進入台灣設辦事處,就等於大陸的官方機構進駐台灣了。
而從香港的經驗視之,中央駐港聯絡辦事處成了第二個權力中心,甚至有港人誇大了「西環治港」之效,可見港人存在憂慮之心。更何況,縱使大陸駐台機構不思積極作為,但台灣的政經界一定會情不自禁地靠攏過去。
自開始談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以來,台灣要求能夠人道探視,即被關押在大陸的台商台胞,家屬有探視權,這是政府對台胞的負責任態度。但北京覺得此事涉及領事權而不同意,雙方談判卡住七個月。不過,當前台灣學生運動此起彼伏,引發社會的恐中情緒,也許北京認為兩岸深化不能停頓,今終於同意互設辦事處機構可納入人道探親的功能,並可後續溝通。
海峽兩岸關係因人道探視議題未有突破,而放緩腳步近七個月,現在學運的圖騰令兩岸關係的氛圍丕變,也讓北京軟化了立場,一切以能夠盡早登台為目標,因此才有了正面回應,這應是這場學運的意外效果。其實,北京有着棋盤,為了盡早進入台灣,免得遙遙無期,亂了布局,在此時只有務實地接納台灣的建議,甚而放水通過,才有望實現登台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