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反服貿」事件發展至今,組織者的意圖已經很清楚,是借用對協定的立法爭議為切入點,實際是反對中國以及跟大陸的交往。
「三二三」傍晚衝擊行政院前,林飛帆發表公開講話:「各位,你認為我想當中國人嗎?所以,我們都不想,我們都不想。」「三三○」反服貿運動轉上凱達格蘭大道那天,林飛帆的演說提及:「我們的行動,在台灣與中國關係間,也做了新的定義。」「我們告訴政府,台灣未來屬於全台灣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台灣未來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他們對於「兩岸協議監督機制」的訴求,則是:「我們要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改變現在的制度,現在的制度完全無法約束行政權跟中國談判任何的協議。」
另外,在他們所提出的四項訴求,其中第三項就是要求召開公民憲政會議,這意味着對現行的中華民國憲政秩序的否定。至於現場也不難看到「支那賤畜」、「外來種滾」等區分「台灣人」和「外人」(當然特別是要形成與「中國人」的區分)的表述。
為甚麼再次出現台獨社會運動?民進黨創黨初期,也有發動群眾走上街頭,甚至發生流血事件。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民進黨逐漸由「務實台獨派」人士領導,定位開始改變,轉向體制內的選舉路線,基本上放棄過去的大規模社會運動,而且議題更政策化。近年,該黨還積極淡化台獨作為其唯一目標的形象,增加很多社會、經濟和民生政策研究,減少台獨主張的比重。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