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首輪政改諮詢五月份結束,定於四月十二日、十三日的立法會議員訪問上海,由三位朝廷大員——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用半日時間和議員們座談政改,將是今次首輪政改諮詢的壓軸戲。
雖說這是一場「統戰大戲」,但北京還是極其重視的,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在政改問題上「摸清」反對派各路人馬的區分和態度,進一步分化反對派。
朝廷完全清楚,政改方案能否通過的戰場在立法會,戰役勝敗與否,在於能從反對派議員手中撬走多少票。而撬票之道在於充分利用反對派在政改問題上的已有裂縫、不同意見,自己方面則充分展示最能接受的「求同存異」之誠意,盡量促成「討價還價之談判」。朝廷這方面的動作愈多愈大,「規格愈高」,愈能表示「誠意」,愈能分化已有裂縫和內訌的反對派。因此,北京今次幾乎是毫不猶豫的傾巢派出三位大員和立法會議員「專門」座談政改。可以說,這樣的統戰力度、分化力度前所未有。
對於北京的用心和手段,反對派當然心知肚明。對此,他們大致上分為「左」、「中」、「右」三種態度。
「左」的態度是,他們從一開始就已基本上接受了朝廷的立場,也即根據《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的有關解釋和決定設計二○一七年普選行政長官的選舉辦法,在「提名委員會」這個「唯一合法」的框架內提出自己的方案,爭取「泛民」或者「持不同政見」者有機會出線參選特首。
「右」的態度是,他們根本不接受朝廷的立場和原則,不接受按北京論述的根據《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的解釋和決定設計政改方案,設計普選特首,不接受「提名委員會」這個「篩子」。他們心目中的「真普選」是「公民提名」、「政黨提名」,打破朝廷對選舉的控制。
「中」的態度是,希望通過機構提名爭取和製造壓力,令朝廷能夠在「提名委員會」和「公民提名」、「政黨提名」等之間有所妥協,找出「折中方案」。他們相信,北京有可能預留或者創造這樣的空間,否則朝廷實在沒有必要搞那麼多煞費苦心的「統戰動作」。
中共的統戰向來有三個功能:一是分化對手,孤立打擊最主要的敵人;二是爭取民心,爭取輿論支持;三是保持鬥爭策略的靈活性和彈性,攻守自如。
反對派對政改和北京的立場雖然有「左」、「中」、「右」三種態度,但現階段和未來進入正式政改方案「埋身爭拗」之時,反對派都會需要比較一致性的武器來強化他們各自堅持、「觀點不同」的方案,這個武器也是他們唯一可以和朝廷「談判」的籌碼,這就是「佔領中環」行動,也即反對派都需要有「硬的一手」回應朝廷的統戰。這個武器和「硬的一手」的威力有多大,取決於「佔中」的規模、人數和能堅持多久,並直接影響反對派「左」、「中」、「右」隨時調整自己的態度,影響其內部關係——或是團結,或是分裂,從而進一步影響大局,影響和北京的博弈及互動。
因此,對於「佔領中環」反對派的立場是相當一致的,這是他們必須「共享的資源」,要共同維護和培育。對於這種「一致性」,北京能做的就是從始至終堅決反對「佔中」行動,堅決表示不論「佔中」規模多大、人數多少、破壞性多強、引起多麼強烈的「國際社會關注」,朝廷都不會退讓,都不會屈服。
只是反對派並不完全相信北京的這一立場和表態,因為有太多的往績讓他們相信「形勢比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