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十個光頭九個富」,但不少男士寧可千金散盡換回三千煩惱絲。一旦脫髮成為擇偶和求職的障礙,嚴重者可致情緒困擾。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稱,每年接獲約二十至三十宗因脫髮引致焦慮的求診個案,佔總數百分之八至十,主要是年輕、未婚及在職男性,當中平均有一至兩名病人因脫髮致嚴重抑鬱。有年僅廿三歲從事保險業的男病人,因脫髮影響外觀,費盡心思「救髮」無果,出現抑鬱。
任職保險經紀的廿三歲患者因每日工作也須接觸客戶,惟脫髮問題令上司對他有微言,指令他「執正啲見人」。他嘗試剃光頭,但被客戶覺得太前衞;又試用白蘭地洗頭等民間偏方,也不奏效。為挽救稀疏的頭髮,他不敢吹頭或用髮泥等造型產品,甚至每天數掉落多少條頭髮,更特意用純白色床單及枕頭套,希望清楚看到每條掉髮。
他受脫髮困擾持續一年,影響胃口及睡眠,常有「無晒前途」等負面思想,加上母親中風令他自責未有好好照顧,情緒極度低落下向家庭醫生求診,獲轉介精神科醫生,確診患中度抑鬱。他接受抗抑鬱藥物和脫髮藥物治療,八個月後頭髮重生,情緒也好轉。
傅子健指,社會對禿頭人士有負面標籤,令他們自尊心受挫,不少來求診的病人因「無女朋友」、「見工失敗」,歸咎是脫髮之過,導致不開心,覺得做人沒有意義。若性格較內向者,出現抑鬱的機會較大。部分病人用藥物改善脫髮後,情緒問題也獲紓緩;若病情嚴重,則需要用抗抑鬱藥,甚至入院治療,他呼籲脫髮患者如有情緒問題,要盡早求醫。
皮膚科專科醫生侯鈞翔稱,正常人每日掉髮七十至一百二十條,若超過一百廿條可能是脫髮早期徵狀。而脫髮可按髮線位置變化分成七級,如髮線有明顯後移,即可能已有脫髮五年,建議男性如發現前額髮線後退,呈「M字額」,便要求診。若及早使用合適藥物,能有效抑制脫髮,令患者重拾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