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又喊加價,民間同時有兩個反應,加得快、加得多。三百六十五天容易過,三點六個百分點港鐵也很容易說加就加。港鐵三點六,但港鐵一加,巴士也加,小巴、的士也要加,整個運輸行業都會加,運輸成本一上漲,各行各業自不然都要加。有人把港鐵的票價機制理解為按通脹釐定,但更多人認為,港鐵每年加價,不就是帶頭推高通脹?
港鐵票價不是有可加可減機制規範嗎?噢,不好意思,機制自從二○○七年設立以來,從來只有加價,未試過減價,減價要等通縮。不過,票價推高通脹,通脹又帶來加價,因此百年一遇的洪水聽得多,通縮顯然百年難遇;幾年下來,大家都知,每年釐定票價的,實際是個有加無減機制,問題只在加多少?
可加可減機制,據說主要按物價指數,按業內薪資水平計算,然後參考市民的負擔能力,例如家庭入息中位數,最後才釐定票價。簡單說,透過通脹反映港鐵經營成本,成本又反映票價。按經營成本制訂產品價格,是私人企業的做法;但港鐵是公共事業,釐定票價除了看成本,更應該看利潤,看服務質素。
港鐵不僅連年加價,加之使用港鐵的遊客增多,往來邊境的貴價票旅客更大增,單說鐵路業務的利潤,港鐵已然賺得夠多;然而,月台、車廂周時逼爆,服務質素便相對下降。港鐵服務近年引入罰款機制,但不罰猶自可,有罰則港鐵更有恃無恐,去年服務反而表現更差,事故頻生又交代不清,這罰則便該考慮以倍數提高。
港鐵票價,看成本不如看利潤釐定,服務罰則除了罰款,更應引入扣分制,罰滿分便不得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