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聯的出現,拉闊了台灣有關台獨議題的政治光譜,也促進了極端台獨力量的力量。另外,不少東歐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也面對相似的內部爭議:在身份認同方面,該地區存在混亂的東斯拉夫不同族裔居民;至於意識形態之爭,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對於加入美歐還是俄羅斯陣營,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爭論點,區域內已有不少國家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盟,也有一些選擇繼續親俄羅斯,例如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成員國。這種鬥爭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該地區顏色革命的出現。
政黨提出市民希望的訴求是應有之義,只是社會對身份認同和意識形態共識的缺失,選舉便容易把社會撕裂,導致一些不穩定因素。同時,沒有共識的社會也更容易促使極端主義的出現,因為在一些沒有主流社會已有定論的問題上,不管是議題的內容本身還是爭取手段,都存在更多的探索空間。
事實上,選舉制度運作得比較順暢的地方,不同政黨之間的主張,都沒有涉及太多關於本社會的內部意識形態和身份認同內容,而是主要集中在經濟以至民生政策等方面之爭。看一些經驗,大部分西歐國家推行選舉時,基本上已經是成熟的民族國家,身份認同的爭議早就過去。相反在東歐和非洲一些國家,選舉制度建立時仍面對領土、身份、部落等鬥爭,選舉便容易成為這些鬥爭的延伸。
身份認同和意識形態是立國之本。這些經驗表明,在建立選舉制度之前形成共識,對社會穩定和制度的順利落實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