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黃大仙信俗申遺

嗇色園黃大仙祠在港有近百年歷史,道長的承傳向來由父傳子接班,更有三代承傳。受人手不足的衝擊,逐步由兄傳弟、介紹制,甚至開放至全面公開招聘,吸引不少市民入道。過去十年,黃大仙道長由二百人增至三百人,由年輕廿二歲大學生至八十四歲資深道長都有。嗇色園以「香港黃大仙信俗」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月起舉行一連四場「傳統信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冀將黃大仙精深博大的道統信俗文化發揚光大。

黃大仙祠年資最深的道長八十四歲,入道六十一年;年紀最輕的廿二歲,去年才入道。最恰巧是兩人家中都是三代為道長。嗇色園董事柯偉順透露,黃大仙道長採用會員制,歷來以父傳子方式承傳,故不少會員兩、三代都是道長,後因子嗣愈來愈少,才准許兄傳弟,再發展至經兩名道長介紹申請入道。二○○六年始全面公開招聘以填補不足,結果反應踴躍,目前候補名單仍有數百人輪候中。

申會員比入馬會更難

柯指,申請者除了考筆試,還要經過連番面試合格,修讀一至兩年道教科儀等專業課程,合格才能正式成為道長。柯形容:「要成為黃大仙會員,比申請馬會會員更難,後者至少不用考試。」他不諱言,自己兩名兄長因疏於學習,一直無法成為道長。

扶乩引領 現址建壇

人稱「老道」,現年八十四歲的勞劍鋒,廿三歲隨父入道,至今六十一年,是最資深道長,其子亦是道長。他指,當年入道沒有課程可讀,經文科儀等一切只跟老道學習,聰明者一年可成道長,反之一無所獲,過程絕不簡單。「老道」至今每早仍唸誦黃大仙經文,參考及學習其他道教經文。

勞講述,黃大仙原屬私人聚會參拜性質,當年由姓梁的道長由內地把黃大仙畫像帶至石塘咀,成南北行眾商人聚會交流及參拜扶乩問卜用途,後遷至灣仔一段時間,再經九龍城碼頭渡海,道按乩文指示北行一千步於現址建壇,與眾結緣香火日盛。

黃大仙「有求必應」說法,「老道」解釋,是指到祠求籤者,不論是好是壞,會有人替解籤,且十分靈驗,故受市民信服。黃大仙祠結合道、釋、儒三教,兼容並蓄,發展成獨特的地方宗教。黃大仙「有求必應」名聲響遍海內外,平均每日逾萬人次參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