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應該是流水帳,但在香港卻變成近似第二個施政報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要藉此評論經濟財經政策。殖民地時代,政府沒有對外公開異議;回歸後,在董建華與曾蔭權時代,也未有公開分歧;但在梁振英政府中,可能因為曾俊華屬前朝遺老,他的心思與盡忠對象還是曾蔭權而非梁振英,故預算案給人的印象是與梁振英剛剛發表的施政報告對着幹。
例如,曾俊華在預算案演辭的結語裏,便特別強調審慎理財,警告:「避免我們這一代的支出,成為下一代的負擔。」呼應「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的建議,維護曾蔭權七年執政少做事、少投資的政策立場。
財政司司長與特首公開爭論,是行政主導政府不能容忍的情況。當年英國工黨首相與財相之爭,並不在於公開政策,而在於首相繼承權。今次香港財政司司長與特首政見分歧,卻不是曾俊華想逼宮,取梁振英之位而代之,因為他屬曾蔭權的親信,在曾聲名狼藉的今天,無論中央政府或香港社會都不會支持他。實際上,曾俊華的政治目的,就是他所代表的既得利益者之目的,以此企圖限制梁振英改變香港既得利益格局的投資政策。
政府在經營性支出受限制,非經營性開支則少受限制。當然,非經營性開支包括基本工程開支,屬投資性,可增可減,但亦應有足夠的監控,以免在某些方面(如交通項目)過分投資,後者亦代表了對某些經濟利益的照顧。香港作為發達社會,其社會保障不應停留在落後國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