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公共財政要全面檢討

上個星期財政司司長宣讀了來年的財政預算案,由於一早已四處吹風預算案的派糖力度會減小,所以一份少甜的預算案也變成意料中事。其實現時政府施政已學乖了,無論怎樣的政策,都會預先到處放風,以便猜透坊間和市民的反應,預算案中的少甜部分已廣泛流傳,大眾的期望被有效的管理,儘管不少人對派糖少了表示失望,但市民也不會有太大的負面反應。在政府的盤算裏,少派糖注定會受到大眾責難,只要不是影響到預算案在立法會的通過就是了。

期望落差 體制使然

我們每年循例的期望預算案派糖,也循例的罵政府在公共理財上缺乏理念,但究竟問題出在哪裏?以政府現時掌握民情的能力,不可能不明白民間的種種意見,預算案的種種和民間期望有落差,主要還是體制使然。

以前香港還是殖民地時代,預算案的關注度比不上今天。那時香港的經濟實力比不上今天,每年即使政府錄得盈餘,但社會上並沒有甚麼要求派糖聲音,而且當時一個慣例是政府收費會每年調整,所以在公布財政預算案前趕往運輸署辦理汽車牌照續期的人很多,在那個年代政府不盛行派糖,人們也自然不會對預算案有太大的期望。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還是在英治期間,港督不希望香港在財政上給英國造成麻煩或負擔,因為英國是以殖民地來看待香港,港督只要治港有政績而財政上又不給英國添煩添亂,港督任期滿後便有更上一層樓的可能,是以香港在英治時的理財非常謹慎。

人們到現在還是稱頌的港督麥理浩,在他治下有十年建屋計劃,但當時輪候公屋的時間比現在的長,道理是即使要有政績,港督在財政上並不會進取。而且在港英下的一個對港督的制衡,是來自財政司,當年一個不明文的說法,就是港督、布政司和財政司三個是互相制衡,用意是防止港督變成土皇帝,而財政司在財政上的制約,更是防止政府胡亂花費。所以在那個「借來的時間和空間」下,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在社會上並沒有太大的關注,這是大環境使然。

派糖紓困 易放難收

到了後過渡期,港英政府由於經濟暢旺而連年盈餘,也開始在公共開支上多關心,而在回歸後特區政府因大環境而連年派糖,形成財政預算案中變成大眾期待政府回饋市民的途徑。

這種以派糖心態來看財政預算案是不健康的,因為派糖本意是還富於民,在外圍經濟不景時有其理據,但糖果派發只會愈來愈多,從來派糖都是易放難收。可是派糖的後遺症是,不論貧富或是有沒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拿到;結果派糖不能將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一些評論說若果過往數年不派糖,所得的資源足夠用來多建大學和醫院,對社會大有好處。在現在看來這些批評並不是錯,只是當時的國際大環境因金融海嘯而不穩,派糖有其道理。問題核心是我們的體制上的局限,不能讓財政上有遠大的規劃,特別是在財政收入和開支上的不對稱,更是造成財政理念不清晰的原因。

香港的公共收入其實和外圍經濟大環境有很大關係,不管是利得稅、薪俸稅、賣地收入、印花稅、投資收入,各種政府主要收入來源都受到外面經濟環境影響,可是開支卻是相對穩定。一個現象是當經濟環境不好時,政府收入銳減而開支卻因經濟不好而上升,政府財赤也難避免。在這一個財政收入和開支上不對稱的局限下,要政府有財政規劃便很困難。我們也不可能走回港英的理財老路,因為那是以少做少錯的心態來進行,並不適合現時的情況。要真的走出這個死胡同,通盤的公共財政改革已是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