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應對未來考驗決心

預算案表示政府關注人口老化及勞動力下降可能帶來的結構性問題,尤其是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將面對嚴峻的挑戰。關注是一回事,有效應對是另一回事,究竟政府的決心有多大,實在不無疑問。

政府委任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的專家,經考慮本港經濟發展趨勢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後,按照開支增長的不同速度,作出三項推算,認為一旦入不敷支,結構性財政赤字出現的情況,最快會於七年後出現,最長也不超過十五年。

有趣的是,專家小組其實得出的結論,傾向是七年後就會浮現結構性財赤,因為人口結構會惡化,即老齡化速度如無意外會加快,而教育、社福與醫療三個佔公共開支最大的範疇,價格向上調整的機會只會增大而難以減少,一旦服務需求有增無減,加上需要投入更多資源提高服務質素,還有通脹上升等諸多因素,這是最有可能的結局。

解決問題的決心有多大,考慮是否周詳,尚待觀察。政府一向短視,也不善於謀劃長遠,乃不爭的事實。財政司長表示專家小組建議可考慮成立「未來基金」,以土地基金現有逾二千億的資金打底,再配以政府部分盈餘撥歸入內,應可應付長遠需求。

問題是所謂「關鍵的基建項目」,是否僅指大型的交通運輸方面的工程項目,而不包括教育、醫療及社福等項目,且未來基金與財政儲備的關係,也需要釐清,且看專家小組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