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早晚繁忙時間乘坐鐵路,例必慘變「沙甸魚」,但港鐵堅稱各鐵路線在繁忙時間平均載客率僅六至七成,仍未達飽和水平。原來港鐵一直以每平方米平均站立六人作為計算車廂最高可載客量的標準,密度遠高於中、美、日等地標準的每平方米站四至五人,造成港鐵車廂無爆滿的數字假象。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港鐵的載客量計算標準過時,要求盡快改善車廂逼爆情況。
目前紐約、柏林、新加坡及北京等大城市,已訂定列車車廂擠迫情況的量度標準,每平方米站四至五人已算擠迫。但本港至今無相關標準,運輸及房屋局的文件卻揭示,原來現有港鐵車廂是按鐵路興建時的業界標準設計,以可容納每平方米平均站立最多六人作車廂最高可載客量標準。
按港鐵定義,當列車班次維持最高水平,車廂內每平方米又站滿六名乘客,「設計可載客量」才達飽和水平。故此即使月台上排滿人龍、車廂內逼滿「沙甸魚」,港鐵仍能聲稱未客滿。若改以每平方米站四人為標準,多條鐵路線的載客量其實已達飽和。
為了提升可載客量,港鐵已同意於未來通車的西港島線、南港島線、觀塘線延線及沙中線,以及日後新建的鐵路,改以每平方米站四人的密度作為服務基準。港鐵亦正提升荃灣線、港島線、觀塘線及將軍澳線的訊號系統,加密班次後可令載客量增加一成,預計一八至二二年完成。
當局研究又發現,多條鐵路線加裝月台幕門及閘門後,列車在每個車站多停留約十秒,故最高班次數目已無法達到原設計水平。列車車門又經常因物件被夾或乘客求助而須重新開關,令班次受阻。加上近年乘客喜歡在車上閱報、使用手機等,佔用較多個人空間,令列車的可載客量減少。
港府已要求港鐵研究,推出早晨特惠計劃,鼓勵乘客在繁忙時段以外乘搭港鐵,並拆除部分車廂座位以增加載客量。地鐵公司已委託海外大學,研究是否有其他有助紓緩繁忙時間高載客率的措施。
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批評,港鐵計算載客量上限的標準不合時宜,難以反映實況,「每平方米企六個人先叫滿?企六個小朋友都逼啦!我成日搭東鐵線轉荃灣線,朝早八點半到九點等三、四班車先上到!」他要求港鐵盡快採用新車廂密度標準,並作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