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兩岸對峙,台灣有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之謂也。物換星移,如今兩岸關係緩和,甫開接觸之先河,未及談判,先有稱謂問題。譬若今回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訪問大陸,台灣媒體披露,大陸亦設「三不」規限。
口頭上,一不能提中華民國,二不能提民主、人權,三不能提總統;苟如是,王郁琦方能換來一個「主委」正名。但大陸有政策,台灣有對策,結果是王主委於中山陵前賣文章,不提總統提國父,不提民主提三民主義,不提人權提五權憲法,再把中華民國的旗、歌,明宣暗示於祭國父文中。
人說政治一盤數,政治交往就是隨時講數。祭文特色便是數字多,說制度三民、五權不在講,說歷史是一甲子,說現實是兩岸隔海,說求同是九二共識,說信念是一本初衷,說期望是共創雙贏。政治也是對比,祭文也活用排比,比如上一句青天初現,下一句便白日當空;上文說光耀神州,下理便說寶島台灣;起首是偉哉國父,結尾便以進大同;從國父到民國,從中華到寰宇,從歷史到現實,誠貫徹始終之謂也。
兩岸已成強弱之勢,於台灣而言,交往之姿只能不亢不卑,不能明言者,惟有託文述說。文體中,祭文一類最易被接受,皆因所祭者,祭於天,已逝之人也,慎終追遠,感念為先,乃人之常情;如果連祭文都不能言,便是不近人情。
況乎祭文易借題發揮,人之一生,生長壯老,祭於文中,亦自有起承轉合;先人之遺訓,亦復後人之承志。祭文寫得有意思,重點是述前人之德以言己志,藉前人之功業以壯今人之士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