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月,本報曾抽驗本港及深圳的米粉鎘含量,結果發現兩地各有一個米粉樣本超標一倍,其中本港「毒米粉」樣本產自「米粉之鄉」的東莞市道滘鎮。事隔半年,本報抽驗兩地大米,同樣發現鎘含量超標,事件反映內地黑心食品無孔不入,港人「無啖好食」。
「我哋唔可能從肉眼分得出啲米有冇鎘;餸菜又甜又酸,味覺唔會分到(米)有冇鎘。」就鎘米再現,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應用科學系高級講師方麗影坦言,市民不可單憑肉眼及味覺分辨鎘米,若市民懷疑大米的安全性,只可從留意大米的產地入手,「留意出產(米)嗰度附近有無燒煤炭,發電嘅重工業,如果有,附近嘅農田、水同空氣好可能已經被(鎘)污染。」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應用科學系講師兼註冊營養師黃蘊芝則解釋,進食不同碳水化合物食品,可減少因長期食用同類碳水化合物食品而增加吸收鎘的機會,「米主要嘅營養係碳水化合物,米粉、通粉、麥皮都可以代替米,如果擔心其他米類食品同樣有問題,食薯仔、番茄一樣可以吸收到相若嘅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