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揚言推動綠色建設,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將廢玻璃用作地盤平整及填海的填料,但此構思被踢爆實為「大嘥鬼」。有玻璃回收商指,將廢玻璃出口東南亞玻璃廠重塑為玻璃容器,出口價每噸六百元,反觀本港填料供過於求,玻璃製填料價值僅及出口的五分之一,斥港府暴殄天物。港府也承認,本港剩餘填料多得在過去七年,累計貼錢四十三億元運到內地處置,但否認新構思造成浪費,辯指可確保廢玻璃樽有「循環再造」的出路。
發展局指,飲料廢玻璃樽已經打碎成不大於二十毫米顆粒,即可成為填料,毋須如環保地磚般加入水泥等其他物料;並已完成可行性研究,發現廢玻璃與粗顆沙石填料表現相若,已制訂相關施工要求及技術規格,將在工務工程實地測試,以決定會否廣泛應用。
根據環境局去年底提交立法會的文件,本港倘落實飲品玻璃樽生產者責任計劃(即玻璃樽徵費),每年回收廢玻璃量達五萬噸,為二○一一年回收量的十倍,加上擬設的十億回收基金會資助廢玻璃回收,料玻璃回收量未來將大幅飆升。文件披露,將廢玻璃製成環保地磚,現時本港每年僅能吸納三千六百噸廢玻璃,倘以廢玻璃作填料,每年吸納量達五萬噸。
不過,有玻璃回收商質疑當局為何要把有價有市的廢玻璃當作填料?添惠回收發展有限公司老闆盧添發稱,廢玻璃的熔點較低,重塑為玻璃樽等容器時可耗用較少能源,深受日本及馬來西亞等地的玻璃廠歡迎,出口價每噸市值六百港元,遠較打碎成沙石般的填料值錢,「玻璃可被燒熔重塑一百次,但填咗落海就無咗,結果要重新採集原材料做玻璃,係咪好浪費!」
政府數據也證明,本港填料近年供過於求。二○一一年本港的公眾填料接收設施每日接收約四萬八千噸建築、拆卸及道路等工程產生的填料,每年合計逾一千七百萬噸,同樣可用於地盤平整及填海工程。發展局也承認本港有剩餘填料,自二○○七年起需運往台山市處置,截至去年底累計逾六千三百萬噸,自行承擔運輸成本四十三億元。
但發展局辯稱,將廢玻璃用作填料可減少以堆填方法棄置,減輕堆填區壓力,「絕對不是浪費」。環保磚製造商納比迪環保建材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智豪稱,政府要為廢玻璃覓出路,也毋須「倒落海」,可選擇擴大環保地磚及隔牆磚的採購量。
記者麥凱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