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今天是農曆甲午年正月初一,毓民祝各位讀者龍馬精神,諸事順遂!
新正頭本應善頌善禱,但無可否認,洋曆新年不足一月,世事紛紛擾擾,亦見動盪,例如「國際調查記者同盟」揭發中共前領導人家屬海外避稅天堂離岸公司;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繼續放緩,引致全球股票市場波動及中日關係持續緊張等。
新年伊始不免循例回顧過去,展望將來。
「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這副對聯,相傳出自於抗日戰爭期間,新歲時人們以此自勉,但確實源流已不可考,用來形容港人景況,卻頗貼切,香港開埠前定居於此的水上人家,在天朝眼中是邊緣流民,常受打壓,到了殖民地時代,華人是次等居民,但滿清積弱,戰亂頻生,香港的環境相對穩定,不少人因此南來謀生,由太平天國至中共建政,皆是如此。
在相對較佳但仍是艱困的環境,南來華人並非全都自視過客,賺夠了錢便回鄉,在開埠早期已有華人發迹,落地生根並以香港為家,他們亦非一味對政府恭順,早在十九世紀末,罷工已時有所聞,一九一二至一三年間發生拒搭電車運動,及二二年有海員大罷工,爭取的都先是自身權益,與當時中國大陸的政治形勢,沒有必然關係,可見為自己的福祉作本土抗爭,早已是香港人的傳統,只不過是近年「和理非非」思想當道,才被人淡忘。
九七主權易手後便爆發亞洲金融風暴,特區頭六年經濟不景氣,○四年後至今雖然稍有起色,但貧富懸殊加劇,同時政制改革亦無寸進,近年以「新香港人」作人口換血更已見端倪,長此下去恐怕連百多年來與中國大陸的相對優勢也會喪失,故此香港人必須要重拾抗爭精神,「年年難過年年過」的新定義,該是港人奮起,爭取自治權益,勇闖當前的難關!
說到「處處無家處處家」,過去有些南來華人視香港為往海外謀生的跳板,「六七暴動」及九七問題亦曾引發兩次移民潮,近來香港頗有一些人重新考慮移民海外,因為港人的日常生活近年遭受「個人遊」及「雙非」衝擊,連奶粉、幼稚園學位都出現短缺,街道及公共交通工具日趨擠迫,加上特區政府施政顢頇無能,於是萌生「乘桴於海」離港避秦之念。
然而,海外華僑社區的景況,亦已非八、九十年代可比。
當時大量港人移民,英美加澳紐等地的華埠也以港人佔多數,尚能互通聲氣,但踏入廿一世紀,中國大陸移民漸多,到今天已成海外華僑之大多數,而且他們公民意識淡薄,財大氣粗,與當地人發生衝突時,港人僑民或受無辜牽連,加上中共近年加強統戰海外華埠,當地的主媒體,同樣被收編,除非狠下決心遠離華人圈子,完全融入主流社會,否則未必能完全避秦。
毓民要奉勸決意移民外地的港人,雖然那些地方不像香港苛政迫在眉睫,但在海外坐享別人的民主抗爭成果,政治冷感如故,並不道德,移民海外安居樂業,至少應盡當地公民責任,守護別人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亦應如已故大儒唐君毅所言,即使是花果飄零,也要靈根自植,保留優質的華夏文化及香港人的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