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賣地易發展經濟難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網誌上所講的擔心財政儲備會有耗盡的一日,語出驚人,難免令人聯想現屆政府扶貧的「大手筆」會是元兇,政圈中盛傳梁振英與曾俊華在暗中較量,似非空穴來風,至少「表面證供」確實存在,只要細讀該網誌,再比較施政報告的內容,也就不難理解。

曾俊華的擔心,從理論上講,值得討論,不過只要本港經濟能持續壯大,即經濟這塊餅能愈做愈大,更多的優質就業機會可提供予大學畢業生,而企業的利潤不斷增加,則薪俸稅與利得稅兩項直接稅自能源源不絕地成為庫房的收入,加上賣地可觀的進帳,政府何用擔憂?

回看過去的紀錄,曾俊華時任曾蔭權政府的財政司司長,負責通過各項財政措施協助推動新產業的成長,究竟有何成績,可說服公眾經濟這塊大餅已經做大?曾蔭權時代的所謂「六優產業」,包括醫療、教育、檢測認證、創新科技、環保及創意等,有些早已淡出,有些則仍發育不良,尚在研究階段,乃不爭的事實。

佔政府總收入約四成的直接稅,來自薪俸與利得稅,在經濟發展長期未取得突破性發展的情況下,只能依賴賣地的收益作為重要支撐點,顯示曾俊華過去六年未有「打好這份工」。稅務學會估計只要政府增加推地,未來五年平均賣地收入會有約七百億之巨,足以支持主要的基建工程,難怪曾俊華在網誌上表示會力求在任內做到「年年有餘」。老實講,難度並不高,是「簡單工作」而已,多賣幾幅地就可以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