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建制陣營已構築成一幅政治家族樹狀圖,那麼鄉事派與港府也算得是疏堂兄弟了,同一個北京阿爺,同一套政治基因,尤其跟泛民過招群毆時,更多一份血濃於水的情誼。然而,這種親暱關係只建基於利益,當利益受到衝擊,一切都可能改變。港府搞保育、動丁權、擴堆填、打擊新界僭建,鄉紳覺得利益受損,要拿起鋤頭反臉了。
鄉事派揚言出戰地區直選,就是對抗手段。鄉頭說,要派人參選為村民代言,其實是叫價招數,以鄉事候選人的實力,根本難以攻取議席,反而可能拉散親中陣營票源,令其他建制派同路人意外落選。朝廷要穩保議席,就要港府「識做」,政策鬆章,換取鄉紳「顧全大局」,這是成本最低的戰爭策略,不費一兵一卒,便把港府趕出自己的後花園。
不過,鄉事派的如意算盤很難打響。一二年立法會選舉,鄉事力量初試啼聲,結果全軍盡墨,新界西名單僅一萬六千多票,新界東候選人更只有五千七百餘票,可見鄉議局雖是新界「禮賓府」,卻無法完全操控鄉事票兵團,就算一六年捲土重來,能有多少叫價能力?事實上,西環經過十多年深耕細作,在新界已培植出自己的票倉,新界社團聯會在新東盤根錯節,民建聯梁志祥一系在新西開枝散葉,鄉事票早被拆倉,分崩離析,籌碼都握在別人手裏了。
十九世紀,滿清把新界租借英國,當時鄉民跟英軍打了一場六日戰爭,逼得殖民地政府讓步,允新界人保留特權。今日已是廿一世紀,畢竟時代不同了,莫說鄉事派已沒有槍炮,連政治力量也今非昔比,祖宗特權總有消亡的一日。保家衞土沒有錯,但也得講道理,時代要進步,人也要進步,不能只活在清朝的陰影裏。
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