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泛民的考量

香港的建制派和泛民兩大板塊,就像台灣藍綠對壘般。今年七月立法會宴請中聯辦新任的張曉明主任,這是有史以來第一位中聯辦官員在立法會和議員溝通,張曉明願意溝通打破僵局,當然他的每個動作都會被政治意涵所綁架,不過溝通化解分歧不失是進步的表現。

張曉明也表示有計劃回請立法會議員,來而不往非禮也,是友善表現的起點。主席曾鈺成希望在年底前完成此被邀請之事,泛民內部卻意見分歧,部分議員表示會出席,但不希望宴請的地點在中聯辦內,另有部分議員堅決反對。

反對的泛民議員為示不妥協態度,不願受中聯辦宴請,就怕外界解讀為被摸頭,相互保持安全距離,以利往後的議事運作。不願進中聯辦的或許不想進入西環重地,既是飯局就可選擇非官方之地,氣氛可輕鬆。有過前車之鑑,泛民主派進入中聯辦都備受批評,但張曉明可來立法會,遵守立法會的宴客之道,而泛民議員也可進入中聯辦,並無大礙,此為禮尚往來。

雖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但也不能老死不相往來。飯可以照吃,立法會內意見照表達,不會因一餐飯而改變了立場,如此軟弱又何能得到選民的託付。

台灣過往深受族群意識的操弄而形成社會對立,香港切勿重蹈覆轍,長期對峙造成社會的緊張情勢。氣氛可以和緩,但語言可以堅定,這是議會政治應守的法則,過去北京不願與民主派溝通,作風僵化反不得民心,今泛民應重溝通之道,身段柔軟而不是僅會以抗爭表達。

中聯辦願溝通表現善意,泛民應抓住機會,發表對政改的意見,有選民的託付,就不可放棄任何溝通的機會,政改方案也非一頓飯可以解決的,毋庸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