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浴膠鴨被發現塑化劑過高,有危害兒童性徵正常發展之虞。縱然屬實,但塑化劑危害與另一化學物質「奶粉」相比,乃小巫見大巫。
看電視「師奶」劇集兩小時,奶粉廣告多不勝數,標榜兒童智、動、情、語俱佳的某牌子奶粉廣告尤為刺眼。不斷重複的訊息,傳播一種恐嚇——若想孩子智如白癡,呆若木雞,情緒失控,語無倫次者,大可棄用此牌子奶粉。
若新生兒須吃奶粉,一歲至三歲兒童亦須吃特為不同年齡兒童「度身訂造」的奶粉。伸延下去,可能是中學文憑試奶粉、大學畢業試奶粉。但實際效應是,嬰兒一旦習慣某牌子奶粉成分,如糖分及其他添加物質,便等同上癮,難以轉用其他牌子,父母被迫以年計為奶粉商打工。奶粉促銷手段,乃宣揚某年齡孩子須每天餵奶粉次數及分量,令家長有理無理盲目照辦,結果養出大量肥仔肥女,為日後糖尿病、心臟病、中風、自卑、社交障礙等嚴重問題埋下伏線。
最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賣了個很有意思的廣告,呼籲家長每天讓子女自由遊戲一小時,此乃真正促進孩子在智、動、情、語成長的不二法門。香港家長浸淫消費社會太久,急功近利,妄想凡事可用錢栽培,堆砌孩子「履歷」,在正常課堂外,為孩子安排各式名樣音樂、運動、美術、語言的個人培訓;實質是剝削孩子自由遊戲與其他孩子相處,藉以發展完整人格及自我發掘長處機會。到頭來,錢花了,孩子仍不外乎是「高智低能」族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