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問題一直困擾着香港,最近有聲音說,由於國際學校的學額不足,已令外來人才不願意來港發展,所以政府一直有意覓地來建國際學校。根據政府的估算,到了一六年,香港將會有四千六百個國際學校學額的短缺,假如現在不作任何決定,到時會大大影響香港的國際城市發展。然而,政府打算撥地發展國際學校之議,卻受到不少人士的反對,令計劃仍停留在嘴巴論述階段。
其中一個最響亮的反對聲音,就是本地出生率連年下降,以致本地中、小學都面對收生不足的困境。若果政府再撥地興建國際學校,會令這種學校收生不足的情況加劇,大有可能令更多的學校倒閉。在一些地區諮詢過程,教育局都面對這種反對聲音,以致形成國際學校學額不足,但要增加卻苦無方法的困局。
其實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還不是教育體系得不到家長的認同,不少家長寧願節衣縮食,為的是讓孩子可以上國際學校,以期擺脫傳統學校的種種。為甚麼本地家長對國際學校趨之若鶩,寧願放棄免費的中、小學教育?這才是問題的核心。對筆者來說,要往國際學校跑的學生,根本就不把本地學校放在首位,換言之,即使沒有增加國際學校的學額,這些同學也不會以進本地學校為本意。當然,少了國際學校學額無疑是將收生壓力減低,但並不代表不受家長、同學歡迎的學校會收足學生,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站在中、小學的角度看,自然不希望多了國際學校,畢竟「多隻香爐多隻鬼」,競爭從來都令人擔心。
另外一個反對的意見,就是本地土地供應短缺,以致樓價飛升,若果有土地可以用來興建國際學校,為甚麼不用來興建公營房屋,不管是公屋或是居屋,起碼也可紓緩目前房屋供應不足的苦況。在這派意見裏,是認為國際學校是讓外國人受惠,或是讓一些較富裕的本地家長得益,這倒不如將土地拿來興建房屋利民較為實際。
可是這種思維的大問題是將土地使用只集中在一點,無疑香港的房屋問題嚴峻,但我們也不能只看到房屋問題而不顧其他,一座城市要向前發展,是需要各種動力支持的,而在國際化的競爭中,如何吸引國際人才是成敗關鍵,斷不應只顧本地房屋供應而不管其他方面的需要。
而且,還有一種對國際學校敵視的態度,促成一種反對國際學校興建的聲音。不少國際學校的雜費高昂,加上要家長購買債券作入學申請,而傳媒又不時揭發一些國際學校財政混亂、任人唯親等等負面報道,更加讓人對國際學校有一種貴族但唯利是圖的感覺。若政府再批地給其發展,則代表政府變相將珍貴土地資源拿來供人謀利,這在目前的社會氣氛下自然受到批評。
儘管有種種的不是,但國際學校學額的不足,已令國際人才對香港裹足不前,一個我們要明白的現實是,國際人才大多有家室,他們的子女在香港的教育安排,是其會否來港工作的一個重要考慮。現時輪候國際學校普遍要一年或以上,當國際學校學額不足的問題一天存在,就會影響着國際專才來港的意欲,也令香港喪失了人才上的優勢,因為鄰近的新加坡在這方面比香港積極得多,一些商會人士也透露,他們會員當中選擇離港而轉到新加坡工作的,大約超過兩成是因為子女的教育考慮,可見國際學校學額不足一天不解決,香港的發展也蒙上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