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置電子產品及電器時必須小心處理,否則污染環境之餘,更威脅人體健康,增加致癌風險。浸會大學首次系統性分析本港的電子垃圾場及潛在風險,結果發現從電子垃圾場內搜集的空氣、塵埃樣本均含金屬,場內的拆解區及拆焊區的鉛含量最高。研究員更推算,場內工人血液內含鉛水平較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的安全標準高出約三倍;員工長期吸入重金屬化學物,七十歲後致癌風險更高。參與研究的浸大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鍾姍姍指,港府應關注電子垃圾場的污染情況,又提醒工人須做足防禦措施。
本港家庭每年平均製造八萬噸包括電視、洗衣機、冷氣機等電子電器廢物,曾有國際文獻指出,長期接觸電子廢物釋出的金屬或化學物可致癌。浸會大學裘槎環境科學研究所及生物學系的研究團隊,從本港五個電子垃圾場抽取辦公室、維修區、拆解區、拆焊區、卸貨區等地點的空氣、表面塵埃及地板塵埃樣本化驗。結果發現,拆解區的表面塵埃每百平方厘米有五百八十二微克的鉛含量,地面塵埃亦含每公斤三千六百多毫克的鉛。
人體吸入幾多重金屬才影響健康?研究員沒有為工場員工抽血檢驗,但綜合拆解區樣本金屬含量,推算鉛入血的水平為三十九點五微克,較CDC設定的安全標準十微克高出約三倍。研究員又以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致癌風險可接受水平作對比,若上限的致癌風險為萬分之一,本港拆解區的致癌風險錄得萬分之一點四七,已屬「超標」。
鍾解釋,工人使用錘子拆解電子零件時,塵埃隨風飄揚,拆焊時熔解的金屬亦易黏上工人的皮膚。當皮膚吸收鉛後可致腦部或腎臟受損,鼻孔吸入含鉛塵埃亦可致肺病。浸大曾在內地貴嶼的電子垃圾場研究,同樣發現廢物中的金屬嚴重影響當地居民健康。她又說,研究團隊觀察到,本港電子垃圾場內的工人甚少佩戴口罩或採取防範措施,強調戴口罩及手套有助減少身體攝取金屬及化學物。
記者戴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