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化驗所百歲生辰

【本報訊】三聚氰胺、孔雀石綠、塑化劑、發霉藥、龜苓膏無龜……來自問題食物及藥物的威脅無日無之。要讓公眾吃得安心,政府化驗所擔當着重要角色,這個「長壽」部門今年迎來一百歲生辰。過去一世紀,一班專業化驗人員一直充當市民健康的「守門人」。單在去年,已分別進行了二十萬三千項藥物測試及十三萬四千項食物測試。

油魚風波 首用DNA鑑別

服務逾十五年的添加劑、污染物及成分組高級化驗師張子俊憶述,○七年爆出「油魚扮鱈魚」事件,多名市民食用急凍鱈魚後「屙油」,測試卻證實魚並無變壞,他思疑該批鱈魚其實是油魚,遂與一位大學教授親赴印尼魚市場,買入完整油魚作模板,經過DNA對照化驗,終證實「元兇」是油魚。這亦是政府化驗所首次引入DNA鑑別技術。

近日全城熱話「牛丸有無牛」?張子俊指現時亦是靠DNA或化學方法鑑定,不過並非百分百準確,因為加工食品中的動物DNA已受破壞,「驗唔到DNA未必等於無。」而且即使驗出相應DNA,其數值與食材含量也無必然關係,「驗到好多牛嘅DNA,唔代表用咗好多牛肉。」現時國際上亦未有認受性更高的檢測方法,但已有科學家提出「蛋白質測試法」,或可提高準確性,政府化驗所亦正研究應用。

專攻中藥化驗的藥品質量及檢驗組高級化驗師徐菊英指,中成藥攙雜西藥日趨嚴重,以減肥藥最常見,提醒市民勿於網上自行買藥。她又指中藥及草本食物日漸普及,但不少有毒植物與無毒藥材的外貌近似,例如曾有市民將有毒的洋金花當成凌宵花、毒菇當成猴頭菇等,令快速準確的化驗更形重要。

政府化驗所為紀念一百周年的里程碑,今日起一連四日舉辦連場國際學術會議,探討化驗技術最新發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