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署增人手打擊濫用公屋

【本報訊】審計報告批評房屋署計分制度,變相鼓勵年輕人搶先輪候公屋,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昨日就報告舉行公開聆訊。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承認計分制度有「水分」,變相促使市民輪候,但同時有助優先處理較有需要人士申請。他又說,房署會在今個財政年度加派三十名前線管理人員,加強打擊濫用公屋及額外審查五千個租戶的入息及資產申報,又會檢討整個計分制及抽查政策,包括加入輪候者的年齡及教育程度等因素,待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下月完成諮詢後,轉交房署考慮及落實建議。

實際輪候時間 房署難控制

審計報告又質疑,房署公布的三年上樓承諾涉嫌「造數」,有議員炮轟政府「玩數字遊戲」及「語言偽術」,在審計署逼迫下,才肯交代實際輪候情況。張炳良解釋,平均上樓時間是計算由申請獲登記至首次分配公屋的時間,並非實際輪候時間,因申請人可拒絕接受上樓安排而再次輪候,故實際輪候時間並非房署所能控制,強調無欺騙市民。

議員斥抽查不足致排長龍

有議員批評署方管理輪候冊隊伍不善,每年只抽查三百宗個案,導致輪候公屋者多達廿萬宗,質疑當中不少申請人根本不符合申請資格,不但令署方浪費人手處理,亦令政府難以評估實際公屋需求。

房屋署副署長王天予回應時表示,抽查個案多寡取決於人手安排,強調在分配公屋前六個月,署方會約見申請人核實資料,若過早進行核實,反而難評估其資產情況,對申請人不公道。

房署助理署長廖敬良承認抽查輪候個案的進度並不理想,未能在目標時間三個月內完成,署方已發出新的內部指引,若未能在三個月內完成調查,會把個案轉交房屋事務經理等人處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